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《楞嚴經》講要(卷一)

《楞嚴經》講要系列課程,是聖嚴法師於1995年,在農禪寺講座的珍貴錄影。《楞嚴經》是漢傳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,有所謂:「自從一讀楞嚴後,不看人間糟粕書。」的讚歎,亦是一部轉迷為悟的寶典,能引領人們從迷失中覺悟,從虛妄中發現真實,開發生命的大悲大智。

聖嚴法師以生活化的譬喻和故事,精闢解說《楞嚴經》第一卷、第二卷的要義,將精深的經義內涵,化為淺顯易懂不再艱深難解的修行指南,並且透過豐富的舉例,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隨時隨地實踐的觀念,而能在生活中隨時體會佛法的利益。
歡迎下載「數位課程學習單」

課程單元 / 介紹

課程超連結 (Youtube)

長度

卷一01:序分(一)經題

本集開示聖嚴法師詳細解說經題,《楞嚴經》全名為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。「大佛頂」、「密因」、「了義」「首楞嚴」都是形容這部經的獨特蘊意。 

楞嚴經講要卷一
01:序分(一)經題

41''57

卷一02:序分(二)與會大眾

在何時何地?什麼因緣?會集了無數的大比丘、大菩薩、護法天神,共同來聽《楞嚴經》這部的殊勝妙法,本集開示將為您揭曉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02:序分(二)與會大眾

78''47

卷一03:序分(三)阿難與摩登伽女

本集介紹楞嚴咒的來源,本經的緣起故事,阿難尊者遇到摩登伽女的幻術無法脫身,佛陀遂遣文殊菩薩持此咒救護阿難,幻術遇咒而解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03:序分(三)阿難與摩登伽女

28''54

卷一04:序分(四)阿難啟請

佛陀宣說《楞嚴咒》,獲救的阿難及摩登伽女同歸佛所,阿難慚愧「一向多聞,未全道力」,悲泣懇請佛陀宣說修行定力之法,促成楞嚴會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04:序分(四)阿難啟請 

70''20

卷一05: 七處徵心(一)執心在身內

佛問阿難:「心在何處?」阿難以七處回答,都為佛所破斥,這是著名的「七處徵心」。經由精彩對話,讓我們了解心無一處存在也無處不在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05: 七處徵心(一)執心在身內 

25''24

卷一06:七處徵心(二)執心在身外

「七處徵心」第二處,上集談到心不在身內,那是否就在身外?聖嚴法師本集為我們解說,為何佛陀說心不在身內,也不在身外,因緣和合才有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06:七處徵心(二)執心在身外

16''47

卷一07:七處徵心(三)執心潛眼根

第三處,阿難認為當眼睛在看的時候,心就在眼根之內。如果心在眼根之內,我們在聽的時候,心在哪裡?難道有另外一個心?聽佛陀如何回答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07:七處徵心(三)執心潛眼根

17''26

卷一08:七處徵心(四)執心分明暗

「七處徵心」第四處,阿難尊者提出,張開眼睛能「見外」,閉上眼睛見到黑暗即「見內」。佛陀對此提出質疑,再次破除了心在內或在外的說法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08:七處徵心(四)執心分明暗

27''25

卷一09:七處徵心(五)執心則隨有

第五處,阿難引用佛陀曾說:「心生種種法生」,主張心無定處隨緣所生。佛陀反問,如果心無本體,怎麼能生出法?精彩問答,進一步思惟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09:七處徵心(五)執心則隨有

32''28

卷一10:七處徵心(六)執心在中間

第六處,阿難說:心就在根塵中間。佛陀再度破解我們的分別、執著心,說明心不在內、不在外,也不在中間。只要執著都是煩惱妄想心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10:七處徵心(六)執心在中間

  36''24

卷一11:七處徵心(七)執心乃無著

第七處。阿難尊者最後提出,什麼也不執著,就是心了。佛陀指出,認為沒有執著的心,也是一種執著,要我們連執空為有的微細執著都要去除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11七處徵心(七)執心乃無著

  18''03

卷一12:妄識非心(一)

阿難尊者從摩登伽女處獲救後,悲泣懇請佛陀宣說「奢摩他路」,令未來的眾生也能免除受困於同樣的魔境。究竟佛陀開示了什麼呢?奢摩他路又是什麼呢?本集開示將為您一一闡明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12妄識非心(一)

  72''03

卷一13:妄識非心(二) 

眾生因為不知兩種根本,從無始來,無明顛倒,造作種種惡業;就算已經知道修行的人,也常因為還不能真正體悟兩種根本的真義,而走了許多的冤枉路。何謂兩種根本呢?本集將為您說明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13妄識非心(二)

  54''23

卷一14:妄識非心(三) 

聖嚴法師再次簡要闡述前面所談的重要觀念:心在哪裡?人的心究竟是有還是沒有?言簡意賅的開示,讓我們再次的複習當中重要意涵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14妄識非心(三)

  44''19

卷一15:妄識非心(四)

人都認為能夠看的是心在看,能夠推敲、想像的是我們的心在推敲、想像,可是經文明確告訴我們,那不是我們的心。讓我們一起來思惟吧!

楞嚴經講要卷一
15妄識非心(四)

  75''25

卷一16:妄識無體(一)

這段經文阿難還是以凡夫的立場,來探討心的功能以及心的作用,而佛則不斷地誘導阿難尊者從佛的角度來探討心是什麼模樣。凡夫與佛所見的有何不同?且聽世尊解答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16妄識無體(一)

 70''33

卷一17:妄識無體(二)

經過之前的問答,阿難尊者還是不清楚心是什麼,現在佛繼續分析說明,以眾生心是煩惱,佛心是智慧來說明心的面貌,引領我們轉化無明煩惱心,為智慧光明心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17妄識無體(二)

 64''16

卷一18:妄識無體(三)

何謂真心、何謂妄心?我們的紛亂的念頭是真,還是妄呢?這集開示,聖嚴法師帶領大家,以禪修方法來認識我們的心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18妄識無體(三)

 65''27

卷一19:妄識無體(四)

聖嚴法師說:「佛法就是叫人家練心,心不受煩惱所困擾,不受任何境界所誘惑刺激、恐懼怖畏」。本集開示,進一步解說佛法的修行次第,為大家帶來消除煩惱的妙方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19妄識無體(四)

 68''56

卷一20:顯真性(一)

眾生煩惱,源於不知道自己與佛一樣,有不變的「真心」,本集開示,讓我們知道如何能夠發明自己的真心,開展智慧的眼。更深入的認識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」這六種智慧障礙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20顯真性(一)

 68''28

 卷一21:顯真性(二)

 

眾生皆有佛性,卻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開悟、解脫。本集開示中,佛陀善巧以拳頭等譬喻,說明凡夫的執著與分別,並講說微妙法義,使得一切眾生,以智慧心得清淨眼。 

 

楞嚴經講要卷一
21顯真性(二)

 69''21

 卷一22:十番顯見(一) 顯見是心

 

本集開始進入一系列探討「見」的本質,佛陀透過十種譬喻來一一說明,以此指出真正能「看見」的,其實是心,而不是身體或環境。

楞嚴經講要卷一
22十番顯見(一)
顯見是心
 

 60''42

  卷一23:十番顯見(二) 顯見不動之一

 

眾生的心與佛心本質無異,但凡夫心卻易受客塵影響而浮動,並產生煩惱。本集以旅客與旅店主人的譬喻,生動說明佛的清淨智慧心是不動的。

 

楞嚴經講要卷一
23十番顯見(二)顯見不動之一

 

 55''26

  卷一24:十番顯見(二) 顯見不動之二

 

本集開示說明身動而心不動的生活實踐,身體或環境有所變化的時候,內心清楚了知,但卻沒有煩惱起伏。能夠不受環境的影響,就是解脫。

 

楞嚴經講要卷一
24十番顯見(二)顯見不動之二

 

 65''47

相關檔案: 檔案下載

TOP